数字时代的爽文

前几天在 Twitter 上发表了一张关于数字时代的爽文合集的图。

数字时代爽文合集

为什么我会制作这么一张图呢?

之前一段日子是苹果 App Store 的十周年,我翻查了自己在 App Store 中的购买记录,看着第一个安装的 App 是 OneNote,感慨时间飞逝。在早期我是 Windows Phone 系统的用户,但 Windows Phone 的不思进取,一如既往地与时代的脱节让我没意识到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的发展居然如此迅猛,当时对相关资讯、新闻的了解也止步于 IT 之家之类的软粉媒体社区。在这种社区中,对 Apple、Android 等外物嗤之以鼻是社区主流的氛围,若你长期在这种氛围中驻留,必定会沾染到某种排外反智的气质。

大一购入了我人生的第一部 iPhone 后,在软粉社区浸泡已久的我,依旧恃着自以为是的诺粉心态瞧不起 Apple 家的具备暴发户气质的产品,但后续在对 iOS 中高质量 App 的发掘中才发现原来在使用 Windows Phone 的我完全就是数字时代的原始人。以往因为不了解,所以总会以标签去划分,遂导致了偏见。如今,这种经历导致我现在在社区论坛中看到一些无脑喷 Apple 的人,会有一种充斥着愚昧的熟悉感。

当然制作这张图明显并不是为了纪念自己从诺粉变成果粉的发展进程,而是针对那些使我变成果粉的媒体的一些文章套路进行总结。并不是像大家所预料的彻头彻尾的批判,其实更多的是展现,让大家产生相关的求知意愿去探究热度文章的背后。


具备知识文化和一定的经济能力的中产阶级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发展进程的中坚力量,而资本主义化的互联网数字时代,中产阶级不能简单粗暴地与穷人们在物理上划清界限,所以用一些曲折的手段来时刻保持着身份的体面,凡事追求着行动的优雅。他们在工作上不能是像穷人那般用时间来凑业绩,而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提升效率。在生活上既不能像穷人那般寒酸潦倒,也不能像有钱人处处表现出庸俗的土豪气息。用这种曲折的方式去明确层级之间的差别和差距,在经济和精神上双方面对两个不同的阶层都可占领着高地,这种趋势在时代背景的衬托下更为明显。同时无法回避的是,层级和层级之间是存在过渡类的灰色人群,这些互联网数字资讯的自媒体所针对的真实读者其实是这些夹在层级之间的人群,我们常说的「做人如果没有梦想就跟咸鱼有什么分别」,当中的属性归类到这一群体中。

「精神上具备中产阶级的气质,但财力上却是无产阶级」的人群与「财力上已经是中产阶级,但精神上想向着有钱人更进一步」的人群,两者的共通点都是相信并追求着方法论。方法论是这个时代的鸡汤,不同于小时候所读的那些成功人士的心灵鸡汤,它会用科学、逻辑、专业角度等依据来证明其可行性,当社会的主导性被科学属性的观念掌握,人们对方法论的认知就被简化为只要学会了这种方法,那么一切的后续的发展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一切都顺理成章,一切皆排除困扰,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也就不再会沮丧和忧伤了。

毫无疑问,这些方法论的文章也变成了这个消费主义时代的爽文。

但是,警惕和拒绝是两回事。我一直所强调的要避免绝对性的精神洁癖,此处也应该得到落实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