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zhaobo 的聊天记录,节选,有删改、重排及过渡词补充。
我问
如今,国内对于隐私的态度的情况正如李彦宏所说的「中国人不在乎隐私」。若从这个角度考虑,很多身处于互联网之类的较为先进技术行业的人,经常以「反正早就被看光」的说法来营造出自己似乎不在乎隐私的形象。我从个人感情的角度来看,不太喜欢这一种说法,我能感受到当中隐约包含着一种自以为是且罔顾他人尊严的自负。面对这样的局面,我知道我不能改变社会的每一个人,但是我想尝试改变身边的一些人。怎么才能用让对方有切肤之痛地感受到尊重隐私的重要性?(可能我把怎样改变和切肤之痛强行联系在一起会造成偏颇。)
答之
关于隐私的一个误解是,丧失隐私的结果是自己犯的错误被发现。但一定要扭转这种误解,因为这种误解可以说是统治者故意送给人民的。人民接受了这种误解后,于是会开始想「我需要不犯错,或者我没有犯错就没事」。真正的失去隐私的问题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不在乎别人眼光的事变少了。
举例一,为什么大家都要拉窗帘?是因为想在家中有着装自由,穿舒服的衣服,而不是穿西装皮鞋这些给人看的衣服。减少隐私意味着一个人就要更多地表演,而表演人格是大家都不喜欢的。什么是表演人格?简单说就是「装」。在平时作出职业性微笑,在写文章时插科打诨以博得观众注意。只是这种东西是一个矛盾体,是非对错并不分明,于是大家虽然说不清当中的好坏,但仍会在心底里感受到不舒服。 举例二,一个人的恋爱和婚姻,如果有隐私,那么只需要在二人之间协调。如果没有隐私,则二人的发展、确定、分手、结婚、离婚都会更难,因为关系实质更社会化,因此产生更多诸如虚荣的结合(比如找个被别人夸的人)、虚荣的硬撑着、甚至分手的时候像某些明星一样用表演伤害对方等现象。这是改革开放以前的人经历过的,也是明星们一直无可奈何的。降低隐私会带来更多的社会化,人们也是对此有矛盾的。人们不是不知道这两个例子,只是被“你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吗?”这种与统治者共谋的欺骗性思路给骗了。
简单说,失去隐私就是失去不在乎别人怎么看的自由,结果是更多事情变成表演,变成「装」。另外,信息技术与媒体产业的发展,确实给了人们更多表演欲望和表演空间,因而这也成为交出隐私的一种诱惑。天天在互联网上广播自己就是不断地减少隐私,一样会引起一些自我的社会化、表演人格。没有隐私还会让人变浅薄,因为会养成表演的习惯,而总觉得自己演不好、让观众看不懂或者等太久。
当然这就到了被剥夺和主动放弃隐私二者的复杂界限与互相转化这个问题。最终的结果是,演员浅薄的表演,也会让观众变得浅薄。
@zhaobo
20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