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博客的一些事儿

除了每天都保持着在 Day One 中撰写日记,最近的一个月都没怎么写作,对于博客中的文章仅保持处于一种维护精修的状态 1。其中唯一严格意义上仍在更新的,只有我最近的那一篇关于 Home Screen 摆放的 文章

我不由得要去想这个博客的出路。

首先要提及到热情与兴趣的问题,对于一件事的进行的动力是依托于一些内在或外在的东西,热情与兴趣显而易见是前者。毫无疑问,我依旧对写作本身怀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文字当中所包含的力量灌注、情感输出都让我敬畏。但现今,由于缺失一些外在的评论/反馈/批评,让我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的水平,这无形中成了我最为头疼的事情。对于薛定谔式的读者,哪怕后台数据会显示有新的 IP 浏览我的网站,但考虑到操作的成本 2,仍无法准确知道究竟自己的读者有多少,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是否看过我的文章。

诸如此类的情况直接导致了一个左右手互搏的结果:博客的撰写仿佛自言自语,但更有效的自言自语理应是在日记当中。由于公开性和私密性的对立性,我不可能把博客作为自己日记的平台场所,这并不符合一般逻辑和道德需求。在面临这种矛盾之时,逃避是我认知中最有效的方法,这也导致我的博客陷入了沉沦。

之前一段时间,自己的博客曾经历过一次精简,最后修改后剩下四个主题内容,分别是「博客公告」、「数字朋克」、「书影音游」和「扪心随笔」。在想出路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审视内容的质量和方向问题,而我自己对于博客这四个话题内容的一些想法和考虑💭,也在下面罗列一下:

  • 「博客公告」无疑是更新量最少的,包括这篇文章在内,一年也写不了几篇文章,大多是围绕着博客的各方面维护。博客本已是明日黄花,一个博客的存活与否,其实对于很多人而言只是某一数字垃圾从制造到丢弃的精简过程,「公告」一词在我的博客的设定中被有意无意地增添了一丝煞有其事的色彩,如此一来这个主题具备最无聊和无价值的属性。
  • 「数字朋克」以往的更新量尚可,曾参与到「逃离屏幕」行动中的我,从认为数字化生活是极好的,到对数字化生活本身充满了警惕和恐惧,这种几乎颠倒的心思转变让我有意识地减少更新量。在审视过往的相关文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消费主义导向和自我机器化的文章并不在少数,而这并不应该成为我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出于这一层面的考虑,是否能发掘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写相关的文章是这个分类是否可以继续更新存活的关键。
  • 「书影音游」更新量类似于前一分类,与豆瓣式的纯文艺不同,我更多的是将数字技术和文化艺术结合来撰写文章。严谨地考虑到本人接触艺术文化类较晚,也是最近一两年的事情,相比起其他沉浸在艺术文化范畴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拥有更多资源的人而言,我的文字显得肤浅苍白、错漏百出。出于自知之明,大科普无力说,小心思不敢言,于是这一主题成了最难获得共鸣的存在,哪怕有共鸣一般直接进阶到深度共鸣,但这种情况我几乎不敢奢望。
  • 「扪心随笔」是上面提及到的左右手互搏的最佳体现。一方面,我虽然重视互联网上的个人隐私问题,但出于对被关注的渴望,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仍会让自己在互联网上进行不自觉的人格塑造,这无意识间产生隐私与欲望的冲突。另一方面,记录自己的生活本来没有什么错误,但现实生活中的疲于奔命已经让大多数人心有不快,还怎么好意思让他们去考量互联网上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的生活呢。这个主题存在完美诠释了「鸡肋」二字,无论更新还是不更新,自顾自式的、不讨好式的文章,最终只是己之瑰宝,他人之垃圾。

以上内容弥漫着「丧」的气息,但若在这种情况下,我依然有幸成为你的阅读源之一,希望你能评论反馈一下,我希望能通过外在的一些东西来激励自己,这对于我个人而言是一个向着会变更好的方向出发的契机。这应该算得上是我呐喊求援。

至于被质疑能力有限却仍在写作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我从未否认自己能力不足的事实,例如如今我仍处于投简历石沉大海、到处求职无人收留的状态,现实生活让我疲惫得快无力应对。但哪怕表露自己内心情绪的文字也不幸地沾染上了虚弱羸惫的气息,我还是想继续写。

——致我内心的那一丝「我能写」的阿 Q 精神。


  1. 看到读不顺畅的文字的重新组织修改 ↩︎

  2. 为了浏览速度,个人将域名加入到了 Proxy 中,出现变动的 IP 无法辨别 ↩︎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最后更新于 2020/08/29